特斯拉无人驾驶出租车,未被发现的“线控转向”才是挖掘点!暴量需求的是嵘泰股份!
影片通过一系列精心编排的场景,生动再现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重要时刻。从开国大典到抗美援朝,再到香港回归,每一个历史节点都被艺术化地呈现在银幕上。影片不仅展示了宏大的历史场面,还通过细腻的情感刻画,让观众深切感受到每一个时代的精神面貌和人民的奋斗历程。
窝在茅草屋前的小院子里,安雅只剩下了满腹的感叹。自己的身体倒是已经恢复了不再那么虚弱了。随之而来让她更加不能接受的是,她穿越了……
图片
特斯拉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承诺已久的无人驾驶出租车计划终于有了新进展。
北京时间4月6日,马斯克在X平台宣布了一则简短又重磅的消息:特斯拉将在8月8日发布无人驾驶出租车(Robotaxi)产品。
2024年的无人驾驶智能汽车最重要之一、暴量需增的是什么?
答案是:线控转向。
图片
没错,这个由马斯克和特斯拉带动的新技术,随着特斯拉赛博皮卡的交付,特斯拉无人驾驶出租车,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
而且就在蔚来ET9发布、华为问界M9、小米SU7等热门智能车型的发布和热议中,线控底盘、线控转向,都成为了全新焦点。
简单来说,线控转向就是彻底取消方向盘和车轮的物理连接,使用电信号来操控车轮转向。
所以也不难理解为何大家会有“转向失灵”的忧虑。毕竟任何电子系统,可靠度达到无论小数点后多少个9,始终没有结实可靠的物理连接让人放心。
而且以传统三段式转向机构的成熟程度来说,现阶段主机厂上线控转向,承担的风险、BOM成本,以及向用户解释科普的成本,都高于传统转向系统。
马斯克这又是何苦?
实际上不光是特斯拉,传统主机厂,包括丰田、大众、长城、BYD、蔚来等等,以及全球知名Tier 1博世、大陆、ZF,都在进行线控转向的研发落地竞速。
它们之所以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研发线控转向,核心原因只有一个——线控转向是自动驾驶的核心执行部件,是高阶智能汽车实现的必备底层基础之一。
政策层面的“绿灯”,甚至比电子后视镜来得更早。
国务院印发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中,将纯电动汽车底盘一体化、线控执行系统等列为重点技术攻关工程,而线控转向系统则是智能驾驶汽车中执行端的重要一环。
这也说明,我国主管部门早就深刻认识到包括线控转向技术在内的线控底盘的意义和价值,是站在推动整个自动驾驶、智能汽车产业的出发点制定的法规标准。量产线控转向,不存在任何政策阻力,全看各主机厂的实力进度。
而目前线控转向赛道的玩家,大概可以分出传统Tier 1和主机厂2类玩家。
其中传统Tier 1是指德国的博世、舍费勒、采埃孚,日本的捷太格特、KYB,以及中国的耐世特(中航控股)。主机厂层面,海外代表是特斯拉、丰田,国内公开过相关进展的,有长城汽车、蔚来、比亚迪。
这其中,目前只有特斯拉走到了真正量产这一步。但毋庸置疑的是,未来线控转向技术上车,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最后,再补充一下线控转向上车对我们这样的普通用户,还有哪些好
首先释放整车空间,丰富娱乐功能。线控转向系统下,方向盘可以完整伸缩起来,能大幅提升整车空间;额外的空间也可以用来实现其他功能。
其次传动比更灵活。低速行车的时候,调小传动比可使转向操作更省力;高速行车的时候,调大传动比可以避免不小心偏离车道。
安全层面,线控转向不带机械连接,能降低车身相撞的危害程度。在碰撞的瞬间,方向盘和人之间的相对速度会大幅减小,驾驶员受到的伤害就会减轻很多。
架空层面,地面的横纵向不平顺不会直接传递到驾驶员的手上,路感信息由回正力矩电机模拟生成,只向驾驶员提供有用的信息,从而改善驾驶的舒适性。
当然,线控转向对于车辆的精准控制,也能实现“一键漂移”这样的玩车功能。
所以,你放心线控转向技术上车吗?你会买一辆没有转向柱的汽车吗?
线控转向系统(SBW)为汽车转向系统未来方向。线控转向系统(SBW)利用扭矩传感 器和角传感器检测驾驶员的转向数据,并通过数据总线将信号传递给 ECU,ECU 再将转 向指令发送至转向电动机,从而控制车轮转向。SBW 与 EPS 最大的区别在于取消了方 向盘和齿轮间的机械连接,而是采用 ECU 传递指令,依赖算法给定控制信号,在设计灵 活性、智驾功能拓展、空间布置等方面具备明显优势。
SBW 技术难点主要集中在冗余架构和路感反馈两个方面。
1)冗余架构:为保证驾驶安 全和模拟路感,线控转向必须设计机械冗余和电气冗余两套系统,同时需要考虑多总线 检验、多核冗余互诊、力矩仲裁分配等复杂功能安全问题。
2)路感反馈:从驾驶员、 整车模型到车辆状态进行期望路感的时间估算,利用动力学模型、相关补偿得到期望的 反馈力矩,进行路感电机控制和路感电机的反馈控制,实现对路感总体控制。
新国标放宽准入限制,2030 年 SBW 渗透率目标 30%。根据新国标《汽车转向系基本要 求》,删除“不得装用全动力转向机构的要求”,意味着以 SBW 为代表的全动力转向正式 具备应用可能。根据最新版《电动汽车智能底盘线路图》,2025 年线控转向需要满足 L3+级自动驾驶要求,目标渗透率达 5%,系统成本控制在 4000 元以内;2030 年线控转 向满足 L4+自动驾驶要求,实现全速域自动驾驶场景应用,目标渗透率达到 30%。我们 认为,SBW 渗透率低核心原因在于成本,传感器、高功率电机、两套硬件冗余等组件导致单套 SBW 成本约为 EPS 3 倍。但在政策明确指引下,线控转向有望通过硬件国产化、 软件容错算法优化等方式降本,实现对 EPS 的加速替代。
SBW 放量将至,605133嵘泰股份转向器壳体强者恒强。
短期来看,公司电动 EPS 壳体优势仍将进一步扩大;长期来看,SBW 较 EPS 核心变化 在于连接方式不同,转向器壳体变动主要集中在外形结构,制造工艺流程及技术难度并未发 生明显变化,不会影响公司与客户之间的稳定合作关系。
此外,公司核心 Tier 1客户特斯拉、博世、 采埃孚、耐世特,主机厂客户、小米汽车、长城汽车等,均已率先开展线控转向产品研发,多家 客户明确实现量产,将直接带动公司 SBW 壳体快速起量,继续扩大转向器壳体现有业务优势。
$嵘泰股份(SH605133)$
$美利云(SZ000815)$
$宜通世纪(SZ300310)$ 宏观经济趋势解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